活动:工作坊、分享、讨论

时间:2019年12月10日 下午 3点 到 晚上9点(中间有休息)

人物:庾凯、Bruce

主办:议题社

地点:上阳台

地址:广州市海珠区晓园北路3号后1层


有关表演的几个问题

“表演”一词可以代表很多东西,但大致都会涉及表演者的某种动作和某种观演关系。

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表演之后,我们到底能从这些表演中看到什么?

同时,当表演者不再纯粹展现身体动作,而越来越多地试图参与某些议题的表达的时候,表演本身是如何构建其语言并进行表达的呢?我们又该如何在训练中体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呢?

怀着这样疑问,我们邀请了不久前游学归来的剧场工作者庾凯,和我们一起讨论关于“训练、表演与交流”的话题。

工作坊

本次工作坊希望通过现场参与者的共同练习,对以下问题达成交流,并发现更多的可能性:

  • 表达需要语言,身体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?
  • 表演通过这些语言传递能量并构成交流,这些能够通过怎样的现场连接得以实现?
  • 观演过程中的看与被看,是在哪个瞬间融为一体的?

分享交流会

工作坊之后,我们将邀请庾凯聊聊自己在欧洲游学的体会,并将(至少)聊到如下问题:

  • 什么是有意思的表演?
  • 表演者如何存在才能达成有效的交流?
  • 与之相对的一个问题是,观众是否需要表演?是否希望和表演者达成交流?
  • 如何运用训练与未经训练的身体?
  • 训练是否必要?或者确切的说不是要不要训练,而是可以怎么训练?
  • 什么是有建设性的训练?

不管你是自己做表演还是经常看表演,我们都欢迎你带着自己的疑问来现场交流。

关于嘉宾

庾凯

剧场及艺术领域工作者,独立撰稿。致力于融合身体及声音的表现与当下生活和历史记忆的探索。2006年起,主创《小社会》、《幸存的夏日》等三十多部原创剧目及个人作品。2014年创办实验创作小组“那什么”。展演遍及国内多个城市及韩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印度、美国、欧洲多国的剧场、公共空间等。

具有丰富的工作坊引领经验。曾为 “韩国Trainer’s Training”、 “台湾东岸表演艺术节”、“Augusto Boal演员与非演员的游戏”、“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(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)的INTERSECTION项目”、美术馆儿童戏剧工作坊等导师。

因对面具、偶及小丑的喜爱,曾前往欧洲向优秀剧团和导师学习并探索面具和偶的制作及表现,并与当地艺术家合作演出。

Bruce

荒废已久、体重暴增的表演者,仍然相信并不断实践剧场创造空间、激发交流的潜能。作为一个策展人,他也一直在不同领域思考着“艺术可以如何转化”的问题。